文/茶贵人
也无风雨也无晴,关学思想沃茶人。
张载是关学开宗。张载留有的诗文未见有记载有茶的影子。但张载有高徒,蓝田吕氏四贤。2009年中国有考古六大新发现,其中之一就是陕西蓝田吕氏家族墓地。吕氏家族墓地共出土了数十件主要用途为茶具的渣斗,其中一件铜质渣斗内发现了距今近一千年、保存完好的珍贵茶叶,大约有30多根。在汉阳陵茶叶考古结果没公布之前,这在当时是个重大发现。
明代著名学者王阳明曾说:“关中自古多豪杰,其忠信沉毅之质,明达英伟之器,四方之士,吾见亦多矣,未有如关中之盛者也。”这样的评价并非过誉之词,历史上的关中学者当之无愧。关学思想也深深滋润了陕西的茶人。
明朝冯从吾是关学一脉的关键传人。冯从吾(1556-1627),字仲好,号少墟,长安人(今西安)。著名教育家,以鲠直著称。冯从吾居家从事学术著述的同时,也十分热衷于讲学。为了宣传他的学术观点和政治主张,借用西安城南门里的宝庆寺(今西安书院门小学)作为讲学场所。冯从吾的追随者很多,不久,听众竟达几千人,连明王朝的陕西地方官也来听讲。时人评其曰:出则真御史,直声震天下;退则名大儒,书怀一瓣香。
万历三十七年(1609),陕西布政使汪可受、按察使李天麟等遵从冯从吾的意愿,在宝庆寺东侧拨地,筹建关中书院。关中书院初期占地数十亩,核心建筑为"允执堂",进出六间,空间宏阔,青瓦红柱,肃穆庄严,是讲学集会之所,其名取自《中庸》"允执厥中"之句。绕堂左右各筑大屋(教室)四楹,东西号房(宿舍)各六楹。堂前辟有半亩方塘,竖亭其中,砌石为桥;堂后置一假山,名曰“小华岳”。又栽槐、松、柏、梅各种名木,一时松风朗月,槐香荷语,“焕然成一大观”。
三年后,新任布政使汪道亨于书院后部又建"斯道中天阁",以祀孔子,收藏儒家经典。后世经不断修葺扩建,到晚清已具相当规模,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一座高等级学府。冯从吾大半生是在关中书院讲学度过的。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权倾朝野,冯不屑与其交往。
天启五年(1625)八月,魏忠贤的在陕党羽为迎合魏禁灭东林书院的旨意,派人捣毁关中书院,并将中天阁内供奉的先圣塑像拖出"掷之城隅"。冯从吾见自己呕心沥血经营多年的书院毁于一旦,悲愤成疾,第二年便去世了,终年72岁。
今天的关中书院,已成为一所大学的一部分。走过牌楼,远远看见书院深处一栋古朴的青砖建筑,约有六间宽两丈深,上有一块匾额“允执堂”。这就是书院当年的中心讲堂。现在里面堆满书籍,那一架架书柜尤如一排排学子盘膝而坐,似在仰首聆听大师的谆谆教诲,讲堂的感觉便油然而生了。其实,那匾额上“允执”二字恰恰就是关学的要旨,最早出自《论语》“天之历数在尔躬,允执其中”。
冯从吾在《关中书院记》云:“书院名关中,而匾其堂为允执,盖借关中‘中’字,阐允执厥中之秘耳。”我以为老先生之所以选择“允执”,最为深刻的含义是折中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之意。当年北宋末年的张载所以能够在程王学说笼罩下独辟一块天地,创出“关学”的名号来,就是奋力强调“知行合一”。以至于岁月年轮转过了二百多圈,冯从吾依旧能够在蒙受冤屈的情况下,迷醉于创办关中学院,力图使关学的精髓薪火相传。当代教育学家陶行知为关中书院题写了楹联:学春蚕吐丝丝丝不断;做蜡烛照路路路通明。
光绪三十二年(1906年),关中书院改建为陕西省师范大学堂,当时成为西北5省的最高学府,民国时改为省立师范学校,直至解放。
我站在浓密的皂角树下,品味着书院的沧桑,感觉关中书院培育的关学精神,还着实影响了秦人的风骨,那就是耿直清高的性格和爱国爱民的拳拳之心,所以崇拜关学的大儒们即使官至朝堂依然不改秉性,敢于犯颜直述以示忠诚,请看关学之子拒仕者有之,辞官者有之,以死相谏者亦有之。而从关中书院走出的最为知名的学生应该算是于右任了,这位在书法领域独树一帜的草书大师,几乎可以说是关学的终结者。他在青年时期就是一位关学的拥趸,连自己的名字都由“伯循”改为“右任”。“任”乃“衽”也,是取衣衫右衽为汉族之意。我想正是关中书院奠定了于右任的学养,使其一生致力于实践爱国的思想。关中书院有于右任题写的对联:有关家国书常读;无益身心事莫为。
大城之央,盛世碑林。期待每一位茶人常到关中书院转转,在孔圣人像及历代先贤面前谈情怀谈精神,大谈彻谈畅快谈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