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茶界资讯 丝路品牌茶 经典茶具 金牌鉴茶官 茶百科 茶文化活动 知名茶商 五星级茶馆
网站首页 >> 全部资讯 >> 茶百科
开班授课量产“茶人” 莫成生意  
 
 
 
 
 
原创Pai
 
阅读2733
@吃茶纪
新丝路茶网
2018-07-20
 

  当代茶文化兴起,衍生出许多相关的文化产品及各式商业现象。很多所谓的茶人靠着写书、开班、培训、演讲、茶艺表演,及搞茶具、茶人服、茶空间等衍生产品,赚得盆满钵满。其中不乏滥竽充数之辈,以茶人为幌子,以茶牟利,忽悠大众。茶界既有真心推动茶文化发展的茶人、孜孜不倦探索茶道真义的茶友,也有些人只把茶当作一门生意。无疑,这是茶人的怪现状。

  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。

  近来,随着“互联网+”时代的开启,茶界“学习“的氛围越来越浓厚。爱茶的朋友,只要打开微信朋友圈,你就会发现,一大波冠以古香古色名称的茶叶培训机构正爆发式井喷。

  譬如,茶书院、茶学堂、茶道院、茶书斋等等。当然了,还有主题各异、学时不同的培训班,如茶修班、国学班、书法班、香道班、花道班、游学班等等。再有就是针对不同身份阶层、年龄段的培训班,如总裁班、淑女班、少儿班等等,可谓是“乱花渐欲迷人眼”。

  开班授课、拜师学茶,对于推广、普及、复兴作为国粹之一的茶文化,自然是一等一的好事。但是,为何会在一夜间有这么多老师涌现?这些老师又都是些什么人呢?是教授、专家、学者,还是“人人皆可为师”?

  我们先来回顾下中国茶叶培训(教育)的发展历程。关于茶的培训(教育)在中国并非新鲜事,最原始的就是“师徒式”,即师傅全凭经验,口授或手把手教徒弟种茶做茶。到了民国,因提倡新式教育,学茶开始渐趋系统化、有科技含量,如茶树栽培、良种选育、茶叶加工、审评、运销等等。此间,名师辈出,如吴觉农、陈椽、庄晚芳、陈书省、张天福等,他们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现、当代的茶业教育。

 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,台湾一批有识之士率先倡导中华茶文化的复兴,并西渐大陆,茶艺培训在两岸风风火火地铺展开来。进入新世纪,茶艺师、评茶师(评茶员)、香道师等相继列入国家职业教育培训课程,学员经系统培训通过考试,获得从业资格证书。当然,也有少数“买证”的不良现象存在。

  眼下,茶叶培训似乎成为一种流行消费时尚,茶圈四处可闻“吆喝声”,且价格不菲,好不热闹。既然有人“吆喝”,就有人买单。据一位业内人士观察,最受人欢迎的产品之一莫过于各种打着“速成”名头的培训班,实现“茶人”高效批量化生产。

  这类“快餐式”的培训,学时多则十天半月,少则五天一周。学员们只要交个学费,了解下茶叶基础知识和基本冲泡手法,就可以学成出师“下山”了,轻松地进入茶行业,成为“茶人”中的光荣一员。有的甚至“秒”变培训师,迅速自立门户,开班收徒,兜售自己没学几天的“三脚猫功夫”。令人不解的是,竟然也培养了一群忠实的“粉丝”!

  “速成班”的热销,正好与当今社会求快的浮躁心态及信仰缺失的病态十分对味。因为它可以把一个零基础的人在短时间内变成所谓的“茶人”。事实上,在茶圈,“茶人”这一名称,确切地说,应该是概念,就和“老师”、“大师”一样,似乎被叫滥玩坏了。不少人认为,只要是从事与茶有关工作的人及爱茶人都叫“茶人”。最要命的是,一些滥竽充数的混迹茶圈者,换上广袖长袍的茶服,再出一副高深莫测的模样,然后披着“茶人”外衣,开班授课,装腔作势,故弄玄虚,让一些想要真心学茶但又不明就里者盲目崇拜,误入歧途。这样一来,把原本已是鱼龙混杂的茶江湖搅得乱上加乱。

  然而,在一些学者尤其是日、韩学者看来,“茶人”不可随便称呼的。在一次茶事交流活动中,与会者们论及“茶人”时,韩国东方茶文化研究所所长朴希埈就质问:“在座的有‘茶人’吗?!”他说,“茶人”并非具象的“人”,而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。

  对于“茶人”一词的定义,尽管是见仁见智,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那些致力于推广复兴中华茶文化、孜孜以求探索茶道真谛的人,强名之曰“爱茶人”。他们可以是专家、学者,也可以是茶农、茶商、茶客。也许,身份只是一个标签,重要的是,不仅要有真才实学,更要有德有节操。君不见,“茶之为饮,最宜精行俭德之人”,唯有学高身者方可为师。

关于我们 - 服务项目 - 企宣推广 - 联系我们
Copyright © 2024 www.teas.xin All Rights Reserved
陕ICP备15011396号-13 服务热线:029-84234562
新丝路茶网创办于2018年,在传承创新茶文化精髓的基础上,通过一站式的茶业培训、媒体服务(新闻报道、原生广告、危机公关、个人IP打造等)、茶事策划执行(如茶专场品鉴会)、茶旅团建(如观山茶会、茶旅自驾游等),服务于茶区政府、龙头企业、大型茶事活动以及茶产业创新培育企业。